帮朋友公司做技术选型,他们想搞个客服机器人,要能查工单、发邮件、还得接入企业知识库。传统方案要写一堆胶水代码,LangChain 那套对非技术团队又太重。直到我翻到 Sim 这个项目,试了半小时就把原型跑起来了——这才是 2025 年该有的开发体验。
源码下载:
sim-main.zip
(58.14 MB)
它到底是个啥
简单说,Sim 就是个可视化的 AI 工作流搭建平台。你在画布上拖几个方块,连连线,就能把 GPT、数据库、Slack、Gmail 这些东西串起来,做成一个能自动干活的智能体。
不用写代码?也不全是。复杂逻辑还是得写,但 80% 的集成和流程控制,确实点点鼠标就行了。这对小团队特别友好——产品经理能直接画流程,开发只需要补那些定制化的部分。
几个让我眼前一亮的点
本地模型开箱即用
现在大家都在聊降本增效,Sim 直接内置了 Ollama 支持。一行命令启动,自动下载模型,不用折腾环境变量和 API Key。测试环境跑 Llama,生产再切 GPT-4,成本能省一大半。
多人实时协作
这个功能很多竞品都没做。我和同事能同时编辑一个工作流,就像在 Figma 里画图一样,谁改了什么立刻就能看到。对远程团队来说,这个体验太关键了。
80 多个现成集成
OpenAI、Notion、GitHub、Jira、Airtable……常用的服务基本都覆盖了。更绝的是支持 MCP 协议,自己写个适配器就能接入任何 API。我试着接了公司内部的 ERP 系统,半天就通了。
部署特别省心
云端版直接用,自托管一个 docker-compose up
搞定。想用本地模型?切个配置文件就行。技术栈也很现代:Next.js + PostgreSQL + Drizzle,前后端都是 TypeScript,代码看着很舒服。
适合拿来干什么
我总结了几个实际场景:
客服机器人
接入企业知识库,自动回答常见问题,复杂问题转人工。朋友公司用这个方案,客服响应速度快了 3 倍。
数据处理管道
定时抓取数据、清洗、入库、生成报表。以前要写 Python 脚本 + Cron,现在拖个定时触发器 + 几个处理块就完事。
业务流程自动化
新员工入职自动创建账号、发欢迎邮件、分配导师。销售线索进来自动分配、记录、提醒跟进。这些重复劳动,交给工作流就好。
技术上值得说的
作为开发者,我特别关注几个设计:
它用 pgvector 做向量检索,知识库和 RAG 的能力是原生的,不用再单独搞个向量数据库。工作流执行记录全都落库,可以回放、可以评估,这对生产环境很重要。
实时协作用的是 Socket.io,配合 Zustand 做状态管理。代码组织用 Turborepo 管 Monorepo,前后端共享类型定义,开发体验确实比传统项目好不少。
远程代码执行用了 E2B 做沙箱隔离,安全性有保障。后台任务交给 Trigger.dev 调度,支持重试和长流程,比自己撸个队列靠谱多了。
上手建议
最快的方式是 npx simstudio
,自动拉镜像启动,打开浏览器就能用。想体验本地模型,跑 docker-compose.ollama.yml
,等模型下载完就行。
手动部署的话,记得装 PostgreSQL 的 pgvector 扩展,这是向量检索的基础。配置文件分了两层,主应用和数据库包各有一个 .env
,别搞混了。
官方文档写得很清楚,从入门到高级配置都有。社区也挺活跃,Issues 里能找到不少实战案例。
写在最后
AI 应用开发正在经历一次范式转变。以前是"写代码调 API",现在是"搭积木连流程"。Sim 这类工具的出现,让更多人能参与到 AI 应用的构建中来。
当然它也不是万能的。复杂的业务逻辑、高性能要求的场景,还是得老老实实写代码。但对于大部分中小团队的自动化需求,这个方案已经足够好了。
16k 的 Star 不是白来的,值得花时间研究一下。
关注《云栈开源日记》,每天 3 分钟,带你盘点 GitHub 最火开源项目。实战干货,面试求职,我们只聊对就业有用的技术。
📦 项目地址
https://github.com/simstudioai/sim
🌐 官方网站
https://sim.ai
📖 官方文档
https://docs.sim.ai
标签:#Sim #GitHub #AI智能体 #工作流自动化 #开源项目 #低代码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