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篇
调用.backward()时,梯度怎么就自动算出来了?这个问题困扰过很多深度学习初学者。
前特斯拉AI总监Andrej Karpathy用150行Python代码给出了答案——这就是今天要介绍的micrograd项目。
项目基本信息
micrograd是一个微型自动微分引擎,整个项目只有两个核心文件:
- engine.py(约100行):实现自动求导功能
- nn.py(约50行):实现神经网络层
项目在GitHub上已有13.1k星标,代码简洁但功能完整,适合想深入理解深度学习框架底层原理的开发者。
实际运行效果
自动求导演示
from micrograd.engine import Value
a = Value(2.0)
b = Value(3.0)
c = a * b + b ** 2
c.backward()
print(c.data) # 15.0
print(a.grad) # 3.0
print(b.grad) # 8.0
代码自动完成了偏导数计算,这是深度学习框架的核心能力。
神经网络训练
from micrograd.nn import MLP
model = MLP(2, [16, 16, 1])
for step in range(100):
loss = sum((y_true - model(x))**2
for x, y_true in data)
model.zero_grad()
loss.backward()
for p in model.parameters():
p.data -= 0.01 * p.grad
完整实现了前向传播、反向传播、参数更新的训练流程。
核心实现原理
每个Value对象会记录三类信息:当前数值、来源节点、梯度计算方法。当执行运算时,会自动构建计算图。
反向传播时,通过拓扑排序遍历计算图,从输出节点开始依次调用每个节点的梯度函数,将梯度传递给父节点。
这就是反向模式自动微分的实现方式,也是PyTorch等框架的底层逻辑。
适合人群
算法工程师:面试经常会问到反向传播原理,理解底层实现有助于模型调试
在校学生:深度学习课程的配套代码,代码量少容易上手
AI转行者:不需要复杂数学推导,通过代码理解原理
学习路径建议
第一步:运行demo.ipynb,观察计算图的构建过程
第二步:逐行阅读engine.py,理解运算符重载的实现
第三步:尝试添加新功能,比如Sigmoid激活函数
第四步:对比PyTorch源码,了解工程化的区别
整个学习过程大约需要2-3天,能够建立对深度学习框架的系统认知。
项目实用价值
这个项目剥离了GPU加速、分布式训练等工程细节,让学习者专注于理解自动微分的核心思想。
对于求职者来说,能够清晰讲解反向传播的实现原理,在算法岗面试中会是明显的加分项。
对于在职开发者,理解框架底层有助于写出更高效的训练代码,排查模型训练中的问题。
关注我们
云栈开源日记 每天分享GitHub优质开源项目
关注公众号,回复「micrograd」获取学习资料
项目地址
GitHub仓库
https://github.com/karpathy/micrograd
配套视频教程
1.YouTube 搜索:"Andrej Karpathy Neural Networks Zero to Hero"
2.AI体系化进阶:深度学习、NLP与推荐系统实战解析 https://yunpan.plus/t/246-1-1
开源协议
MIT License
标签 #micrograd #GitHub #深度学习 #自动微分 #反向传播 #PyTorch #机器学习